央廣網廣州6月23日消息(記者劉禕辰)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 今天(23日),廣東省將招標發行首批共計148億元地方債,主要用於安居工程和交通基礎設施。發行地方債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次廣東發行地方債卻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次發債,廣東省成了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的10個地區中,首個發債地區。
  148億,聽起來挺龐大,但對於地方債總額來說,只是個小數字。為何這樣一筆不大的發債,可以背起“首只自發自還地方債”的名號呢?那時因為以前,地方的債,從來不是自己發。那是誰當了“雷鋒”?頭一號兒是中央財政。
  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副主任張斌:中央政府代為地方發債,然後轉貸給地方,但是中央政府負責還,因為中央和地方之間有轉移支付,有稅收返還和體制內結算,這個在體制內可以解決。
  中央替地方發債,替地方還錢,再由轉移支付向地方追討。但饒是如此麻煩,因為中央財政對地方債務規模的控制,來自這種途徑的資金對於地方來說,只能滿足一部分需求。雖然按照法律規定,原先地方政府不被允許舉債,但是柴要入竈、米要下鍋,地方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政府不能借債,那以政府背景辦個公司專門用於融資行不行呢?於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應運而生。
  張斌:我們原來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是沒有舉債權的,它有大量的融資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地方政府會,一個呢利用地方平臺,地方平臺本質是個企業,但實質上是由政府來控制的,嚴格來講是一個企業債,但是呢,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甚至由人大來擔保,這本身就是違反了規定的。
  那麼形形色色的地方融資平臺有多少?截至2010年底的統計數字是,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共設立融資平臺公司6576家,一個政府下屬多家融資平臺並不鮮見。其中,有3個省級、29個市級、44個縣級政府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均達10家以上。這些融資平臺的借債金額占到了地方債總體規模的半壁江山,但卻普遍存在虛假出資、註冊資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門違規註資、抽走資本等問題,使得地方債務風險難以監管,甚至陪綁了當地銀行。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因為我們沒有很好的地方債券市場,所以地方政府經常是到銀行去借債,借的是短期的,建的項目是長期的,就會有一個期限錯配的問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一個正常化。
  因此,開展“自發自還”地方政府債試點,也被業內解讀為劍指融資平臺亂象的良方。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鄭春榮:也許將來他把額度打開了,但它可能把另外一個門關掉,就是地方政府現在通過融資平臺去借大量的錢,但我認為他的一個論調就是銀行貸款開地方政府債債券。
  但地方政府自發自還債券,意味著中央財政將不再為地方政府債務信用兜底。面向全國發售的政府地方債,如何才能讓老百姓評價哪只債券更靠譜呢?答案是按照市場規則引入評估。在廣東省披露的政府債文件中,中國債券市場上首份地方政府的債券信用報告成為最大的亮點。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過去我們不這麼做的時候是單方面拍腦袋,現在我們又加了一道鎖,市場就是這道鎖。你想發那麼多債,市場答不答應?這是有效控制財政風險的一種手段。
  在評級報告中,廣東省的償債能力被評為AAA級,也就是最高級,這意味著償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經濟危機影響。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公司分析師李莊華表示,評級會綜合考慮政府的償債實力:
  李莊華:我們會看產業結構的一個分佈,主要我們會看第三產業的情況是怎樣,因為這是經濟成熟度的一個表現,它的整個公共預算的收入規模主要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這是一個排名第一的情況。而從地方生產經營來講廣東省現在整個地方金融生態相對來說還是處於一個比較健康的這麼一個水平。
  除了評級由市場說了算,地方債的利率也將由招投標的結果確定。但地方政府開始試點自發自還,是不是意味著這以後政府可以無節制的自主發債?又會不會導致地方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大呢?對此白景明表示,自發自還和自主發債並不能劃等號,中央仍然會對地方債務規模做總體控制。
  白景明:自發自還不是無控制的,是中央還在控制規模、結構、期限等等,是在對地方償還能力進行測算的基礎上的,因此還是相對安全的。
  自發自還的地方債能否將此前地方債的一切問題都能夠一筆解決?似乎還不能過早樂觀。
  首先,地方政府能不能在地方債發行制度改革的壓力下實現地方財務充分公開透明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其次,地方債的存續期限很多都超過了一屆政府的任期,這時候如何保證政府有效利用地方債來達到當地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個重要挑戰。
  再次,地方債發行能否做到真正的風險定價?第三方評級機構在風險定價方面通常應該起到作用,但如果評級機構由地方政府指定,這裡面的委托代理問題也值得重視。  (原標題:廣州啟動試點地方債“自發自還” 業內稱良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n25fnyiy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